查看原文
其他

庄主谐言 4

弘毅赵鈞 弘毅书院 2021-07-04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感  触

 

  熊十力先生有言,“感触大者为大人,感触小者为小人,旷观千古,称感触最大者为孔子与释迦。”

 

  孔子之感触丰富多样,见流水而叹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”见禾苗慨叹“苗而不秀者有亦夫,秀而不实者有亦夫。”释迦也是因对于生老病死的感触而反思人生,开创大教,普渡众生。

 

五柳先生“羡万物之得时,感吾生之行休。”慨然而归去。王勃因“冯唐易老,李广难封。”而感叹自己之“时运不齐,命途多舛。”欧阳醉翁感“四时之景不同,而乐亦无穷”是与民同乐,感怀“草木无情,有时飘零”而无恨乎秋声。

 

  今人生活在物质极度丰富之社会,现代科技带来各种便利之同时,丧失了很多体验,也就少了很多感触。交通之便利,因无古道西风瘦马,不见小桥流水人家,断肠人已转去酒吧。通讯之便利,无需鸿雁传书,不再期盼“云中谁寄锦书来”,雁字回时,无人在意月满西楼。

 

  每天在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各种事物,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?人生一世,该怎么度过,是如同草木一秋,还是活出人的庄严?对于孩子的未来,是让其只为稻粱谋,还是让其抟扶摇而上九万里?此本为应深思慎取之事,然常人只随波逐流,从俗而行。

 

  人虽为万物之灵,然其异于禽兽者几希,若能存之涵之,长之育之,扩而充之,是可以成圣成贤的。现实虽不能不顾及,然人不应以物质的享受为主要的追求。时代的风气,似乎在引领人更多地走向动物性。物与物相交,牵引出了很多不可理喻的行为举止。而众人似乎见怪不怪,习以为常,社会上对于一些事情的评判,也常不以道义作为标准。

 

  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”古往今来,很多人就是在此定律中忙碌一生,留下多少喜怒哀乐的故事,唱给悲欢离合的人听。然而千载之下,真正能够名垂千古,载入史册的,还是那些德性高尚的人物。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”是文天祥的气节。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是范文正公的追求。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”是林则徐的信念。

 

  “麻木不仁”一词是很有意思的,一个麻木的人,对于周围的一切没有感触,所以就没有仁爱之心。而一个人麻木的原因,恰恰也是因为心没有仁爱或者不够敏感,缺乏感触。而产生这些的根源,还是在于教育的缺失。如果教育只是为了适应社会,只是为了现实的物质世界,而没有更高远的目标,是难以让这个社会充满正能量的。

 

  孔子听小儿唱,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缨,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我足”而感叹一切都是人之自取。孟子因之感叹“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,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,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。”圣贤心灵活泼,感触良多,言行举止,发而中节,故成圣成贤。常人心如槁木,麻木不仁,所以庸俗一生。圣贤智慧历久弥新,永不过时,置之不顾,自讨苦吃!


  冷眼旁观人生,许多的悲剧的产生,皆因不遵道而行。心灵敏感之人,能够真有感触,自然会反躬自身,及时调整自己之言行以合于道。若存侥幸心理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仅凭个人浅见而判断吉凶,则将误人误己。时过境迁,盛宴难再,时过而学,勤苦难成,可不慎哉?然无高远见识,可能会舍本逐末,买椟还珠而不自知。


  人性本善,蔽于外物,而展现出驳杂的人性。浅层的快餐文化,只能助长人的现实性和功利性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,圣贤的嘉言懿行,是启发人性的光明,医治社会顽疾的良药。经典记载天道和智慧,岂可不读。唯有平心静气,深入诵读经典,接受其启发,才能对于人生之意义和价值有更多的思考,有更多的感触,从而立定人生方向。

 

  少儿心思敏锐,记忆力强,多读经典,及其年长,易升起愤悱之情,加以启发引导,可立定高远目标,明确人生方向,免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。成人有人生阅历,对经典话语感触更深,若能开阔心胸,提高见识,实现自己更高的人生价值的同时,亦能为孩子的成长提高更理性的指导!

 

  若不想虚度此生,须体贴圣贤心灵,以增强自己感触,成为真正大人。欲达此境,惟有读经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孔元2571.12.27

庄主谐言            一、 弘毅山庄庄主自述

弘毅书院寒假英文读经特训营公告

山居杂记    十九

从道而行 理性读经英文读经教学初探

英文学习的简易之道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